育見不平專欄

育見不平專欄


「育見不平」是自學力網站的附屬計畫,以「正視教育存在落差」為核心理念,我們藉由在此專欄發表由成員、群眾,實際走訪田野探查、文獻查找後所撰寫完成的文章。

期盼透過網絡世代影響力,讓大眾看見、了解「教育不平等」這件事正在發生,也更希望藉由我們的發聲、普及,啟發群眾們的同理,並開始重視社會問題,甚是透過自身發起永續行動,改變自身關注的社會議題。


面對自主學習的浪潮,偏鄉兒童該何去何從?

2023/7/19、林孜晏、鄭詠恩

圖片取自富邦文教基金會。《素養加強班熱烈招生中。面對108課綱的最強助攻》
圖片取自富邦文教基金會。《素養加強班熱烈招生中。面對108課綱的最強助攻》

偏遠地區學校,資源難以觸及的地方。


如何判斷一地是否為「偏鄉」主要有以下三要點,且符合任一點都算是偏鄉學校:

一、位於離島地區、山地鄉、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或海拔一千公尺以上之高山地區,且交通不便。

二、學校校門口距離公共交通工具站牌,達五公里以上。

三、學校距離村、里或部落辦公處所五公里以上,且無公共交通工具可到達。

由此可知,交通不便或難以到達的地方,我們就會將它歸類在偏鄉,而「交通」是判斷此地發展程度的依據,再加上偏鄉地區通常伴隨著地形的阻隔,所以偏鄉又和發展程度較低、經濟狀況不佳有著一定比例的關係。

可想而知,在「資源是有限」的情況下,優渥資源的第一順位並不會是屬於偏鄉地區,而是那些競爭相對激烈、生活機能較好的地區。因而導致偏鄉地區相較都市長期存在資源不足、不平等的狀況中,而延伸至教育面就形成了「教育不平等」、「偏鄉教育」等社會問題。

軟硬體設備缺乏使學生無法有更好的學習、教學資源;家庭功能失衡,導致學生需半工半讀貼補家用,抑或是沒有學習才藝、課外生活的機會;學校教師流動率高,無法帶給孩子穩定的教育。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於資源分配不均,將其帶入現今教育部所推動的108課綱,對偏鄉孩童又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?

培養生存能力的前提,是建構學習環境。


從教育部頒布108新課綱以來,「素養能力」、「軟實力」成了許多學生以及教育人士共同追求的目標,同時亦強調學生的自發性、互動能力與社會參與,聽到這裡,你可能會覺得課綱中所要求的東西非常抽象,但簡單來說,可將上述諸如此類的軟實力視為藉由課綱來培養學生的「生存能力」。

教育部想要學生具備的能力客觀來說沒有錯,那從實務上來說、從某些孩子的視角來看,會長什麼樣子?

談起互動能力,最不可忽略的是「表達與思辯」。

舉例來說:農村小孩的父親可能是農夫、司機等勞動工作者,當孩子從學校回來,興致勃勃地拉著家長探討理性思考、批判思考的重要性,工作一天終於可以回家休息的父親會如何回應?還是會覺得:「去學校不好好讀書,講這種批判思考,是不是翅膀硬了?叛逆期到了?」剛燃起的火苗,就有可能被扼殺於搖籃中。

家庭是每個生命第一個接觸的群體,家庭、教育、人生境遇的不同,本就會發展出不同的個體,儘管臺灣經濟相較於過去已成長許多,仍不可否認還有許多家庭需為生計煩惱,甚至從小被灌輸的是:讀書的知識才能改變命運,在這樣的情況下,似乎沒有時間與心力培養這樣的「素養能力」。

城市學生無法負荷,何況是偏鄉地區?


高中階段必備的學習歷程檔案也是108課綱中的一大主角。

學習歷程案用於高三升學的「個人申請」時,以三年學習以來的歷程,展現學生的成長曲線。而學習歷程檔案又分為課程成果表現和多元學習表現兩大類別,如要將兩者做簡單的區別,則前者為學校內的學習,後者為學校外的學習。課程學習成果可將校內各式課程,如必修、選修、專題、自主學習、多元選修、撰寫學習學習心得,製成一份「學習歷程檔案」,並上傳到網站。

而不論學校內或學校外的學習,學習歷程期望學生能透過分析課程內容以及反自身思學習成果,進而習得能以應付未來危機處理的能力。而不論是學校內的學習,例如專題課程,又或是學校外的學習,例如自主策劃了一場營隊,都是108課綱想透過學習歷程檔案使學生接觸此類資訊,並化為學習動力的關鍵。

回到升學面,臺灣整體大環境一直以來仍是以升學為主軸,好像刻在基因裡的,我們就是要考贏身邊的人、考上第一志願、考進頂尖大學,成為所謂「成功的人」,過著「成功的人生」。而根據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的統計:臺灣將近四成的學生上課加補習超過十個小時;剩餘的時間扣掉睡眠、飲食已所剩無幾,還要讀書應付學校課業,很難再空出時間發展多元學習。

這或許是許多城市小孩深陷課業水深火熱的現狀,我們將地點轉到偏鄉,這群為了經濟奔波而半工半讀的學生,連基礎課業都難以兼顧,更不用說有時間及精力習得素養能力。

學會題寫素養題型,卻學不會素養題背後的重要能力


每當升學季來臨,總能看到特殊家庭境遇或偏鄉的莘莘學子考上頂尖學校的報導,淺移默化地加深了「考上好學校才能擁有好命運」、「升學才能翻轉階級」的觀念,當今社會下,家庭與教育資源皆不足的情況下,學生只好努力讀書,才能扭轉情勢,在這樣的前提下,當遇到考試題目為素養題時,考生在乎的是要怎麼寫才對、才能拿到最高分,卻忽略這樣的題型設計想帶來的成長價值,這樣的狀況和政府初衷本末倒置,用錙銖必較的試卷當媒介,反而很難落實自主學習。

韓愈的《師說》中寫到:「師者,所以傳道、受業、解惑也。」老師是一份非常偉大的工作,在繁瑣的教學內容中,最重要的莫過於「引導」,尤其面對這樣新穎的主軸,不只學生,老師也是第一次著手,由此可見第一線教育工作者責任之重要,需要專業的課程解析核心價值、分析如何實務操作;同時也需要檢視各級院校的資源分配,和成果發表,追求共好是目標,要如何達成不能只依靠空想,從政策到學生,一條龍的檢測與把關,才不會讓學生及教師像無頭蒼蠅一般,錯失大好光陰。

深耕北海岸偏鄉社區的NPO-IPOWER 實驗教育高職

2023/7/20、邱正顯、黃浚齊

『偏鄉這個詞是我到台北讀大學才出現的』


在過去也是居住在大眾普遍認為的「偏鄉」地區同時也是創辦人之一的吳老師,在採訪中對我們說到,『我沒有特別覺得自己居住的地方在偏鄉,因為我不會說自己居住的地方是偏鄉,「偏鄉」這個詞是大學到市區讀書時才出現的。』

而「偏鄉」這個詞,就是因為城鄉之間的有所差距產生的,而IPOWER培力學社就是致力於偏鄉社區教育的組織,自今年暑假開始,IPOWER在北海岸偏鄉社區成立的實驗高職也正式開始運作。本篇即透過訪談紀錄的方式,將IPOWER成立的種種歷程、困難呈現給大眾閱覽,期盼以此種方式,讓偏鄉社區教育的重要性被看見。


「IPOWER理念與前身」


IPOWER培力學社正式創立於2017年,深耕偏鄉教育於北海岸社區,透過多元的職涯教育學程,連結社區議題、創生培力與SDGs,與在地青少兒共同透過課後的時間,一起打造21世紀的教育藍圖。

還未開始在北海岸做教育之前,IPOWER是與新北市立圖書館與縣市社福單位合作,以服務兒童學業規劃為主。不過社福單位大多提供的是協助孩童完成作業等,這種課後安親性質的服務,也因提供服務的兒童,多數在家庭背景與經濟能力上會有些許困難,所以就成為當時社福、IPOWER主要的服務對象。

不過在每個單位,總會有幾個孩子是比較難以接住、需要更多時間陪伴的,而為了滿足這些孩童的課後、教育需求、狀況,就促成了IPOWER培力學社的誕成。


「偏鄉社區那麼多,為何選定為北海岸?」


IPOWER會將據點設立在北海岸,理由其實很單純,在各種機緣巧合下,創辦人楊筱薇老師自美賦歸後,誤打誤撞在她本以為的「淡水」租房,不過其實是在北海岸的邊緣三芝之外,當時IPOWER組織與新北市立圖書館合作時,也延伸至石門、金山、萬里等圖書館做社區型的課程內容。

針對不同年紀的孩子IPOWER也會即予不同的設計與規劃,青少年除了年紀增長外,也開始有了更多想法。因部分社福單位過去都是服務兒童為主,所以面對高年級的孩子逐漸成長的心智與些許叛逆,以及無法掌握多年齡層發展階段的所需,也讓社福單位更加力不從心。而IPOWER就是想協助、彌補這之中的缺失。

不過石門區是沒有任何社福單位的,於是IPOWER將其據點設立在石門區、三芝區,並把石門區的孩子們聚集進來;在剛開始IPOWER只有服務高年級的兒童與青少年,不過在四、五年前開始,IPOWER就意識到社福單位並沒有再繼續服務更高年級的孩童,因此就將重心就轉移到青少年至大專院校階段的學生,對IPOWER而言,到24歲之前的學生都組織服務範圍內。

「加入實驗教育元素,發展地方教育新視野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-- 辦理北海岸創生藝文實驗高職」


眾所周知,不只是石門,這些所謂的「偏遠地區」皆有一個共同的問題 -- 關於青壯年人口外流。

人口外流只是一個現象,在背後其實有很多各式各樣的因素。而在眾多促成人口外流的因素中,有些是IPOWER實際可以解決的問題。其一之一就是關於教育選擇權,IPOWER盼望融合北海岸在地特色與創意結合實驗教育,帶給當地學生不一樣的教育選擇與視野,再另一層面,也讓這些在地青少年愈發了解自己的家鄉、故事,盼望透過學生們自發地將家鄉故事、文化傳承下去。


大家是否會覺得奇怪?偏鄉教育一詞明明經常被提起,而在報章雜誌上也可以看到教育資源源源不斷地進入偏鄉中,那為何過了這麼久,偏鄉的教育問題似乎依然沒有起色呢?

根據IPOWER這幾年的經驗來看,認為這是結構性的問題,就系統思考而言,這些資源進到系統裡並沒有真的解決問題,反倒有點像是亡羊補牢的感覺。譬如説可能這裡沒有英文老師,所以找了英文老師來,可是找到的英文老師,在教學品質可能會有些參差不齊的問題。

而之所以IPOWER選擇以實驗教育的方式去執行偏鄉教育的落實更是因為,實驗教育相比體制內教育沒有那麼制式化,也有提供更多可自己分配使用的時間。在這些所謂偏鄉的地區,也須考慮到各式面向,例如家庭經濟情況,部分學生在就學期間可能需打工補貼家用,不過學校八點上課,下午五點放學,在經濟壓力下,學生很難調配自己的時間。對於這些相同家庭背景孩童,在體制內教育中難有彈性空間自行分配所需,而對他們來說,某些事可能是必須,例如打工、協助家人經營店舖等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若可以提供不同的教育選擇,對學生來說是否更好呢?

IPOWER的想法與執行方式是運用實驗教育的彈性,將學生所遇狀況轉化為學習的素材,例如學生需要兼職,貼補家用,實驗教育可以把兼職這個經歷變成實習,加上IPOWER老師的帶領,兼職變成了不只是賺錢的行動,而是實際的學習方式,理解地方客群、如何行銷產品,在彈性的教育模式下,也讓學生在面臨不同的行動中,產生不一樣的學習方式。


自學力至IPOWER據點北海岸社區策展 活動照
自學力至IPOWER據點北海岸社區策展 活動照

有些狀態是無法改變的,因為事實就是這樣。而面臨一個無法被改變的事實時,要怎麼去解決才會是重點。

IPOWER要做的即是針對學生狀況做客製化的配討措施,相對也是體制內難以達成的,而IPOWER對於北海岸社區來說,也成為了極具重要,也相當具有意義的組織。